数智骨科大咖说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志伟教授: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赋能数智骨科医疗高质量发展
《数智骨科大咖说》栏目,作为长木谷倾力打造聚焦数智骨科学术交流的科普平台,特邀国内外骨科领域的顶尖专家,共同深入探讨数智骨科前沿创新发展,为大众带来极具学术价值、专业深度与独特见解的骨科新知。本期专题访谈特邀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志伟教授,围绕"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赋能精准关节置换"主题展开深度对话,系统阐释智能医疗技术在膝关节置换领域的创新性突破,赋能数智骨科医疗高质量发展。
人工智能在膝关节置换中的优势?
实际上,关节机器人在近年来的发展已呈现显著加速态势,特别是在国内市场,其技术演进与临床应用正呈现如火如荼的蓬勃景象。该技术不仅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长,更可大幅减少医生的培训周期,加速其操作技能的掌握进程。对于患者而言,机器人辅助手术能实现更高精度的操作,从而更好地满足手术医生对术前规划的精准执行需求,确保术前制定的治疗方案得以完整实施。
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对患者有哪些好处?
从患者角度来看,以膝关节置换为例,关节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术无需进行髓腔开髓操作,这一改进可有效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量,为患者术后恢复创造更有利条件。同时,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软组织平衡处理上较传统手术更具精准性,能够更严格地遵循术前规划执行操作。此外,该技术显著缩短了年轻医生掌握手术技能的学习曲线,最终为患者带来双重益处——既通过精准操作提升手术质量,又因医生培训效率提升间接优化了医疗资源分配。
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赛道中,人工智能与手术机器人技术未来发展前景如何?
放眼国际舞台,我坚信凭借中国人的智慧与创新能力,国产关节机器人必将占据重要一席。当前国内医疗机器人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,厂商数量持续攀升,其中长木谷等本土企业表现尤为亮眼——短短几年间便突破多项核心技术,迅速成长为行业标杆,其临床应用水平已跻身国内前列,充分展现了中国医疗科技企业的创新实力与发展潜力。
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膝关节?
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,我国骨关节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中老年人群因锻炼方式不当加剧了关节负担——长时间行走、不科学的跑步方式或过度健身都可能对关节健康造成影响。因此,针对中老年群体,倡导遵循"循序渐进、量力而行"的锻炼原则尤为重要,通过科学控制运动强度与频率,能更有效保护关节功能,降低骨关节炎发生风险。
专家介绍
陈志伟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陈志伟 博士、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湖南省‘新世纪121人才工程’第三梯队人才,湖南省卫生健康委‘225人才 工程’学科主任,湖南省芙蓉计划卫生健康领军人才项目医学学科带头人,南华大学杨永宗教育奖励基金获得者。美国足踝外科学会(AOFAS)外籍委员、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学组委员、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关节炎工作委员会与足踝工作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质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,湖南省中西医与中医药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湖南省康复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湖南省关节外科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,衡阳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。现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中心主任、骨科研究所所长、兼关节外科主任。长期从事关节外科、足踝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,省部级项目10余项,近五年省级成果1项,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项,主编著作2部,参编参译骨科专著8部,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 Science, Acta Biomaterialia、Mater today Bio、Biomater Sci. 及J Exp Clin Cancer Res.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。担任Acta Biomaterialia 与《中华创伤杂志》审稿专家,担任《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》《中南医学科学杂志》《足踝外科杂志》电子版常务编委。
研究方向:骨关节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,人工智能与数字骨科,足踝基础与临床研究。
注: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本公众号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严禁以任何形式进行使用或改编,转载请注明来源,尊重版权,违者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