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行业资讯> 最新新闻
OCC2025 | 每日速递:“AI+心血管”深度破界,博动医疗CT造影融合技术首秀东方会开幕式
来源:博动医学影像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   时间:2025/08/07

      东方会期间,博动医疗发布了最新的冠脉CT与造影自动融合技术,打破传统科室界限,将冠脉CTA引入介入导管室,实现冠脉一站式综合评估,在CT-μFR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供心肌供血范围定量分析以及冠脉造影和冠脉CTA融合成像,叠加斑块、血管路径信息,虚拟支架模拟手术效果,将冠脉CTA丰富信息带入导管室,实时为PCI策略制定提供多维决策依据,对分叉、CTO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患者治疗有重要意义。

全球首场冠脉CTA与造影融合技术指导下的CTO病变的介入手术直播!     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(OCC2025)已拉开序幕,在本次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开幕式上,特别开设“心内科导管室人工智能应用展示”环节,葛院士现场连线中山医院导管室,中山医院心内科副教授李晨光与主任医师陆浩依托全AI、全国产设备的深度赋能,共同完成一台复杂的介入手术演示。10年前的OCC葛均波院士发起成立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,汇聚中国心血管界众多有志于创新的临床医生、科学家、工程师,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医工结合,融合孵化创新了众多成果。在今天展示的智慧导管室,就包括了如人工智能体、多模态的功能学评估技术及腔内影像技术等。

李晨光教授向大会汇报了简要病史,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给出QCA分析结果。患者是一个41岁,右冠近端完全闭塞,LAD中段80%,LCX远端70%狭窄的患者。

陆浩教授向葛院士汇报道,因为右冠近端闭塞,所以造影走行并不明朗,完全依靠经验做CTO比较有挑战。现在,我们多模态的影像工作站能提供一些辅助技术告诉术者血管走行、闭塞病变里斑块性质,对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和确保手术成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李晨光教授介绍该患者在术前进行了CT的心肌灌注检查,CT功能学评估显示右冠、前降支的CT-μFR值是低于0.8,缺血明显,跟负荷心肌灌注(CTP)结果一致。并且,多模态影像工作站对冠脉供血心肌进行分割,可以发现右冠闭塞段以远的心肌质量占整体右侧心肌质量的64.7%,也供应了15%的左心室的心肌质量。再将CT图像与冠脉造影进行融合,为我们提供右冠闭塞段走行的痕迹,在观察二维及横截面图像可以看到右冠近端有明显钙化,闭塞中断有接近360°的环形钙化,对导丝、器械的通过会造成一定障碍。

      陆浩教授表示,有以上信息以后就能明确闭塞段以后的血管走行路径,同时因为近端是明确的钙化,对选择器械有很大帮助,这里就会选择强有力的穿刺导丝,也确实比较顺利地开通右冠闭塞。经过开通、球囊扩张,通过IVUS验证确实和CT上较为一致的环形钙化,并进一步对钙化病变进行处理,最终通过QFR进行测量,结果是0.84,功能学恢复良好,考虑到是年轻患者,选择了使用药物球囊的无植入物策略,扩张后功能学恢复到0.93的水平,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。

      葛院士问两位术者,对这个年轻患者,虽然右冠做了开通,但是左冠治疗是难点。左冠的前降、回旋都是临界病变,对医生来说放置支架非常容易,但是对这么年轻的患者,对他未来的影响较大,他们的处理策略是什么。

      李晨光教授介绍道,其使用QFR技术对患者的前降支和回旋支进行了功能学测量。前降支QFR值为0.70,和CT-μFR结果吻合,病变处跳跃值0.24,对前降支造成明显缺血。同时,使用OCC创新融合的径向壁应变(RWS)技术进行斑块稳定性分析,数值为23.5%(>13%),提示存在易损斑块,考虑进行介入治疗。回旋支QFR值为 0.92,可以继续强化药物治疗。

      因为该患者较为年轻,前降支伴有扭曲、外膜重度钙化,合并大的对角支和间隔支,葛院士和李晨光、陆浩教授最终决定植入完全可降解支架,保证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。最终,LAD在IVUS检查下见混合斑块,在IVUS指导下预处理后植入一枚支架,功能学QFR值恢复到 0.94,术中对间隔支、对角支使用QFR进行了监测,分支没有受到明显影响,对角支的QFR值恢复到0.81。

      葛院士表示:“我们看到在人工智能辅助下,我们得到的信息比以前更加丰富,更加精准,而且可以模拟预测手术可能遇到的难点,也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,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心血管影像为我们工作带来很多改变。”

      王建安院士表示:“冠脉功能学已经进入人工智能赋能时代,基于造影,不需要放导丝,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的最大好处是对有些扭曲、钙化、Overlap也都能甄别,判断准确,甚至单个造影平面就能准确判断。还有,AngioFFR(QFR)特别有利于判断节段性的问题,包括优化支架。通常说FFR是决策该不该做,但AngioFFR(QFR)对于PCI手术优化也非常有用,是否需要后扩,在某些节段上再添加支架都有非常好的指导价值,而且基于人工智能赋能,能很快判断出来,相信未来AngioFFR(QFR)一定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和价值。”

      与会专家对AI在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展开热烈讨论,正是在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开放、合作、创新这样的土壤下、氛围中探索、破界、融合,以无创功能学、斑块影像与计算生理学联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多维革新,开启冠心病诊疗的全球新范式。

1754565445637.png